社会本位论则认为,个人的发展是建立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,社会就是目的。社会不 发展,难以保证个体需求的满足。所以,应当按照社会需求促进个体社会化,使自己成 为社会需要的人。人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服务,人的本能社会化,应该有双重任务,既 使人获得全面发展,也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。
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,总会偏重社会本位论。因为,在理想的社会里,个人发展与社 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,满足社会需要,实际也满足了人的发展的需要,柏拉图自认为他 的“理想国”里能实现这点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—— 他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异化的现象中认识这一点的,并且他还认为,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 产相一致的,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,因之他设计了一个理想 的模式——共产主义社会,而按照他的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,应该说都强调社会本位论 。当然在一个极力要维护现状的社会里,“社会本位”也会大行其道。或者说,在一个 稳态结构的社会里,总是以社会为本。例如,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,是一个靠 伦常关系维持的社会,个体对社会有极大的依赖性,社会有极大的稳定性。西方亦如此 ,中世纪是以神本位代替社会本位的。以后的一些专制国家,如德国便是坚持社会本位 论的。这里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:德国的康德是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本位的人,而他却 是极力推崇卢梭,并深爱卢梭影响的人。康德何以会产生与卢梭对立的观念呢?除了认 识论方面的问题外,恐怕更多的是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他身上起作用——他不敢否 定现存的社会,要维持现存的社会。正如有人评价的,康德认为“平民最值得尊敬,反 对封建特权,但又声称凡事皆应服从现有的立法权威。他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,但又认 为路易十六被处死是‘永世莫赎之罪’。”社会本位论是他这种矛盾思想的产物。由于 康德意识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现存社会里无论如何不能协调,只好又设计一个“彼 岸世界”,寄寓他的理想。所以,马克思批判他说,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革命, “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有‘善良意志’。康德只谈‘善良意志’,哪怕这个善良意 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,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 调都推到彼岸世界。”
个人本位论的提出,往往处于新旧社会之交,或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
候。不满意社 会的现状,就会强调个体的实现。因为旧社会最大的不合理性,便是束缚人性,扼杀个 体的需要。社会被少数人操纵着,人成为社会的工具,实质成为少数人的工具,这是人 所不能容忍的。文艺复兴运动,就是要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。他们的口号是:“我是人,凡是人的一切特性,我都具有。”教育就是培养能力、 知识、思考与体力都能得到发展的新人。在启蒙时代,个人本位是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教 育的激烈抗议,卢梭尖锐地指出:“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无往不在枷锁中。”“人 类的心灵像格劳卡斯的塑像那样,已被气候、海水和暴风雨把它的形象改变到这样程度 ,以致它已经不像一个人而像一个野兽了。”他认为教育就把人从扭曲人的本质的 不合理的社会中解放出来,恢复其自然的天性。也就是说,在他的“个人本位”的思想 里渗透了变革社会的革命思想。
在动态的社会里,个人本位论也是畅行的。动态社会与稳态社会是相对而言的,所有 社会都是发展的,只是速度有快有慢,动态社会是指社会变化比较迅速的社会。在动态 社会里新旧观念交替迅速,任何一个为社会而设计的发展模式都不能保持很长时间,教 育今是昨非,也许今天社会需求是如此,明天的需求却又不同。社会需求没有准标,教 育无从设计社会,而具备应变力和创造力素质的人却是必不可少。这促使教育把目标转 向个体。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革命的浪潮之中,高速、易变是其重要特点。因之,现代人 本主义教育浪潮的涌起,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,而是社会使之然。
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
社会本位论则认为,个人的发展是建立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,社会就是目的。社会不 发展,难以保证个体需求的满足。所以,应当按照社会需求促进个体社会化,使自己成 为社会需要的人。人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服务,人的本能社会化,应该有双重任务,既 使人获得全面发展,也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。
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,总会偏重社会本位论。因为,在理想的社会里,个人发展与社 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,满足社会需要,实际也满足了人的发展的需要,柏拉图自认为他 的“理想国”里能实现这点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—— 他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异化的现象中认识这一点的,并且他还认为,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 产相一致的,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,因之他设计了一个理想 的模式——共产主义社会,而按照他的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,应该说都强调社会本位论 。当然在一个极力要维护现状的社会里,“社会本位”也会大行其道。或者说,在一个 稳态结构的社会里,总是以社会为本。例如,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,是一个靠 伦常关系维持的社会,个体对社会有极大的依赖性,社会有极大的稳定性。西方亦如此 ,中世纪是以神本位代替社会本位的。以后的一些专制国家,如德国便是坚持社会本位 论的。这里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:德国的康德是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本位的人,而他却 是极力推崇卢梭,并深爱卢梭影响的人。康德何以会产生与卢梭对立的观念呢?除了认 识论方面的问题外,恐怕更多的是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他身上起作用——他不敢否 定现存的社会,要维持现存的社会。正如有人评价的,康德认为“平民最值得尊敬,反 对封建特权,但又声称凡事皆应服从现有的立法权威。他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,但又认 为路易十六被处死是‘永世莫赎之罪’。”社会本位论是他这种矛盾思想的产物。由于 康德意识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现存社会里无论如何不能协调,只好又设计一个“彼 岸世界”,寄寓他的理想。所以,马克思批判他说,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革命, “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有‘善良意志’。康德只谈‘善良意志’,哪怕这个善良意 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,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 调都推到彼岸世界。”
个人本位论的提出,往往处于新旧社会之交,或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
候。不满意社 会的现状,就会强调个体的实现。因为旧社会最大的不合理性,便是束缚人性,扼杀个 体的需要。社会被少数人操纵着,人成为社会的工具,实质成为少数人的工具,这是人 所不能容忍的。文艺复兴运动,就是要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。他们的口号是:“我是人,凡是人的一切特性,我都具有。”教育就是培养能力、 知识、思考与体力都能得到发展的新人。在启蒙时代,个人本位是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教 育的激烈抗议,卢梭尖锐地指出:“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无往不在枷锁中。”“人 类的心灵像格劳卡斯的塑像那样,已被气候、海水和暴风雨把它的形象改变到这样程度 ,以致它已经不像一个人而像一个野兽了。”他认为教育就把人从扭曲人的本质的 不合理的社会中解放出来,恢复其自然的天性。也就是说,在他的“个人本位”的思想 里渗透了变革社会的革命思想。
在动态的社会里,个人本位论也是畅行的。动态社会与稳态社会是相对而言的,所有 社会都是发展的,只是速度有快有慢,动态社会是指社会变化比较迅速的社会。在动态 社会里新旧观念交替迅速,任何一个为社会而设计的发展模式都不能保持很长时间,教 育今是昨非,也许今天社会需求是如此,明天的需求却又不同。社会需求没有准标,教 育无从设计社会,而具备应变力和创造力素质的人却是必不可少。这促使教育把目标转 向个体。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革命的浪潮之中,高速、易变是其重要特点。因之,现代人 本主义教育浪潮的涌起,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,而是社会使之然。